早上五點多,天剛蒙蒙亮,同德村的千畝連片枸杞種植基地里已經有了細碎的人聲。婦女們三三兩兩散開在田壟間,戴上手套、拿起剪刀,開始了抹芽的精細化作業?!巴介L芽、病弱芽,留不得呢!”田間“老把式”馬金花的指尖在枝葉間翻飛,幾下便打理好枝條。
同德村位于寧夏吳忠市同心縣河西鎮,是一個安置了3個鄉鎮11個自然村的生態移民村,整村6000多口人?!巴隆?,寓意移民群眾同心同德過上紅火日子的美好期盼。然而,搬出大山,面對陌生的戈壁荒塬,這樣一個年輕村子該如何扎根?
“想讓移民穩得住、能致富,還得想法子經營產業。”年輕的村黨總支書記馬小軍告訴記者,這幾年,同德村在務工和養殖上不斷突破,下力氣謀“離土”和“有土”的文章。
相比搬遷前靠天吃飯的陡坡田,雖然大片的戈壁灘平整了許多,卻也不是種糧的“良配”。“這個土地有砂石,打糧不容易,耗水也多!”小伙子馬生龍告訴記者,貧瘠的土地倒逼人們把眼光投到了別處:務工!
當時,同德村流轉了4000多畝土地種植枸杞。地不用自己種,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掙錢了,原以為留守婦女和老人可以在家門口務工,不曾想工錢問題談不攏?!袄显捳f,‘賒三不如現二’,一聽工錢不現結,再高工資也不干,一車車勞力拉著都去了隔壁中寧縣的枸杞地,那邊干一天就給一天的現錢?!瘪R生龍說,這讓他看到了商機,“我跟枸杞種植企業談下400多畝地,把田間管護的活兒都包了,工人我來找,工錢我先墊,問題一下子解決了?!?/p>
就這樣,馬生龍天天在國道邊盯著來往車輛,只要拉人外出干活的,他三勸兩勸都勸下來,最后竟有了四百人的務工團。
“搬遷前哪見過枸杞長啥樣么,現在干上枸杞地的活兒嘞!一開始,每天采摘七八十斤,現在熟練了,翻一倍。我們家三口人都在這兒干,一年下來掙八九萬呢!”干了8年的村民馬金花成了資深采摘員。
眼看勢頭不錯,馬生龍又承包了2000多畝地。到了采摘高峰期,一天2000多人撒到地里忙活。“騎自行車的、開摩托的,遠的近的都來了,老人們也能干,一天最多發出去15萬元的工資?!彪S著帶動越來越多周邊人務工,馬生龍成了縣里知名的勞務經紀人,“縣上人社局還給咱獎勵呢!”
每年,同德村村民從采摘費、田間勞作費和土地流轉費中獲得2000多萬元收入?!叭陝趧展べY占村民家庭收入的七成多呢!”馬小軍說。
連同移民一起在荒塬扎根的,還有走出大山的耕牛。不過,當年耕田的“好幫手”,現在是村民增收的“提款機”。
同德村外,標準化的集中養殖園里,養殖大戶馬成龍每天都來侍弄自家的“寶貝”:“看見么,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,這一棚正趕上價低的時候補的欄,眼下價格上來了,出欄穩賺!”
養牛,是寧夏中南部地區群眾參與度較高的支柱產業。過去多年間,一茬又一茬移民無論搬到哪里,養牛的老傳統一直沒丟?!斑^去養一兩頭,就為著種點地。后來政策好了,養牛出欄補欄都有補貼,政府還幫著跑市場,老百姓的積極性一上來,‘胃口’就大咧!”馬成龍笑著說。
的確,嘗到養殖甜頭的移民,不再滿足于自家庭院的三五頭牛,可擴大規模又找不到空間。2022年,在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,村里爭取到了肉牛養殖“出戶入園”以工代賑示范項目,建設12座養殖圈棚。“一個棚一年3000元的租賃費,養殖戶搶著來,早都滿員了!”如今,馬成龍已經養了115頭牛,年收入約50萬元。
馬小軍告訴記者,“出戶入園”不僅解決了庭院養殖牛糞亂堆亂放的問題,還通過“企業+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堅定了大家的養殖信心。目前,全村肉牛存欄量達到1400多頭。
在同德村,有人常年務工、有人專注養牛,還有人在家門口以更靈活的方式實現“顧家和掙錢兩不誤”。
村里的服裝車間,新趕制的訂單工服正有序打包。廠子建到村子里,不僅解決了企業招工難問題,還幫助移民實現了離土不離鄉、顧家增收兩不誤,“村上五十多號人都在車間干著呢,二三十歲、四五十歲的都有,一個月能掙四千多元,日常開銷再也不緊巴了!”村民羅蘭心里美滋滋。
打好增收“組合拳”,群眾生活“節節高”。2024年同德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619元?!艾F在的同德村,勞務合作社、電商合作社等路子越蹚越寬,所有人擰成一股繩往好了干,生活敞亮著呢!”馬小軍說。(記者 張文攀 閆磊 通訊員 孫醒)